2025 年 4 月 29 日,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对山屿海集团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创始人熊雄失联,3 万余名老人的 25 亿元养老钱血本无归。这家曾自称 “中国候鸟式旅居第一股” 的企业,从 “旅养康医全生态” 的光环到资金链断裂的崩盘,暴露出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溃败,更是老年健康产业繁荣表象下的致命病灶 ——“康养” 二字早已被资本异化为收割养老钱的工具,而整个行业正为此付出信任崩塌的代价。
一、庞氏骗局的包装术:从 “旅居标杆” 到 “资金绞肉机”
山屿海的崩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必然结局。自 2015 年新三板挂牌起,其业务版图从单一旅居扩张至健康管理、互联网医院甚至海外矿业,对外宣称 “打造从旅居到医疗的全链条健康服务”。但褪去华丽包装,内核始终是庞氏骗局的三大套路:
高息理财的诱饵:通过 “麦子租赁” 平台推出年化 9%-12% 的电子产品租赁项目,投资者全程见不到所谓 “租赁物”,资金直接流入熊雄私人账户。这种 “零风险高回报” 的承诺,精准击中老年人对养老钱增值的焦虑 ——2025 年 3 月平台突然提现困难,4 月彻底停兑时,仅该项目涉及资金就超 2 亿元。
展开剩余82%旅居房产的谎言:以 “70 万元购海景房,每年返还 2.25 万元租金” 为噱头,实则房产从未实际出租,租金全靠新投资者的资金填补。更讽刺的是,部分宣称的 “康养基地” 仅是临时搭建的样板间,甚至是 P 图合成的宣传素材。
情感绑架的套路:销售人员以 “爹妈” 相称,通过免费体检、日常陪伴建立信任,甚至伪造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视察” 视频强化 “权威性”。一位七旬受害者坦言:“他们每天给我打电话,比子女还勤,我把 30 万养老钱全投了,现在只剩一张废纸合同。”
二、乱象滋生的土壤:监管滞后与行业畸形的共谋
山屿海不是孤例。2025 年 1-5 月,全国养老诈骗案同比暴增 320%,涉案金额超 800 亿元,其中康养旅居领域占比达 67%。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三大深层矛盾的长期积累:
监管的致命盲区
资质审查形同虚设:山屿海在杭州经营 7 年,年年获评 “诚信企业”,工商系统无任何风险提示,甚至案发前三个月仍有地方官员为其站台。
资金监管完全缺位:所谓 “会员费”“房产托管金” 直接进入企业账户,无第三方存管机制。上海警方查封时发现,其账上可用资金不足 300 万元,却背负 40 亿元债务 —— 这些钱早已被挪用填补旧窟窿或流入私人腰包。
行业的畸形生态
重营销轻服务的本末倒置:企业将 90% 成本投入包装和销售,仅 10% 用于实际服务。如山屿海宣称拥有 70 余个康养基地,实则多数是合作加盟或短期租赁,甚至存在 “一个基地挂多个企业牌子” 的乱象。
资本的投机狂欢:房地产、矿业等跨界资本涌入康养领域,根本目的不是提供服务,而是借 “康养” 之名搞金融套现。此前金恪集团、艳阳度假等企业均因同类问题暴雷,套路如出一辙。
老年群体的弱势困境
健康焦虑与信息差的叠加:我国 3.1 亿老年人口中,超 60% 患慢性疾病,对 “防治疾病” 的需求迫切,却缺乏辨别虚假宣传的能力。四川某康养项目就以 “免费旅游” 为名,向 280 余名老人兜售成本仅 22 元的 “神药”,涉案金额超 340 万元。
情感缺失下的信任错位:独生子女政策下,空巢老人将销售人员的嘘寒问暖误作亲情。江苏 “爱福家” 案中,犯罪团伙以 “5 元办会员卡” 起步,最终非法吸存超 18 亿元,受害者多为独居老人。
三、破局之路:让康养回归服务本质
山屿海的崩盘,该成为行业刮骨疗毒的起点。老年健康产业要摆脱 “诈骗温床” 的标签,必须重构三层生态:
监管必须长出牙齿
资金托管不能再缺位:参考房地产预售资金监管模式,将会员费、理财产品资金纳入第三方存管,禁止企业直接挪用。最高检披露的裔某集团案中,正因缺乏监管,50.3 亿元非法吸存资金被随意挪用,最终未兑付金额达 15.4 亿元。
准入门槛必须硬起来:对康养企业明确 “健康管理师配比”“服务场地产权证明” 等硬性指标,淘汰空壳公司。广西巴马某企业因虚假宣传 “全国唯一非药物康养基地”,已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并公开曝光。
穿透式监管必须全覆盖:对 “康养 + 金融” 模式实施全链条审查,严禁以高息理财变相吸储。辽宁 “山海集团” 周志峰案中,244.19 亿元集资款被用于个人挥霍,主犯最终被判无期徒刑 —— 这样的案例必须成为行业警钟。
企业必须回归服务初心
扔掉金融化的拐杖:康养的核心是 “健康管理”,而非 “资金池运作”。云南 “共享养老屋” 聚焦慢性病管理、康复理疗等刚需,靠服务口碑实现盈利,反而比金融化企业更稳健。
摒弃 “赚快钱” 的投机心:江西 “老庆祥” 案中,企业因过度依赖 “会员费理财” 导致 9.4 亿元资金链断裂,最终只能由国企托管收拾残局。反观深耕社区康养的企业,靠 “按次收费” 的理疗服务,反而实现持续盈利。
社会必须补上防护网
打破老年人的信息差:社区、媒体应针对性开展反诈宣传,揭露 “免费体检夸大病情”“专家讲座卖假药” 等套路。浙江海盐 “能量金字塔” 案中,正是利用老人对 “量子科技” 的无知,骗走 4.7 亿元。
填补情感缺失的空白:独生子女政策下,空巢老人易将销售人员的陪伴误作亲情。江苏 “爱福家” 案中,55 名罪犯以 “5 元办卡” 起步,靠日常关怀骗取 18 亿元 —— 子女多一点陪伴,或许就能减少一分被骗的可能。
康养行业的救赎,始于对 “服务” 二字的敬畏
山屿海的崩盘,不是终点,而是行业洗牌的起点。当 “康养” 不再是资本套现的工具,当 “旅居” 回归 “健康养老” 的本质,当企业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务而非设计骗局上,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赢得老年人的信任。
云南 “共享养老屋” 靠慢性病管理服务积累的口碑,万科 “医养结合” 社区的持续盈利,都证明:老年健康产业的未来,不在高息理财的承诺里,不在虚假宣传的套路里,而在对每一位老人健康需求的真诚回应里。
唯有如此,3 亿老年人的养老钱,才会是幸福晚年的保障,而非资本游戏的祭品。
资料参考来源
中华网《超 3 万老人被骗 25 亿:山屿海庞氏骗局细节曝光》
鲁中晨报《集资诈骗 244 亿!周志峰被判无期:康养金融化的警钟》
第一财经《最高检披露 50 亿康养集资案:资金监管缺失致 15.4 亿无法兑付》
华夏时报《山屿海涉集资诈骗细节:以康养为名兜售高息项目》
澎湃新闻《免费旅游团高价卖 “神药”,280 名老人被骗 340 万》
广西巴马县政府《关于百岁人养生公司虚假宣传的处罚决定》
雪球《山屿海爆雷事件综合梳理:从挂牌到崩盘的 7 年》
新华社《养老企业非法吸存 9.4 亿:过度金融化的教训》
发布于:河北省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