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苏州日报
□天笑
当文旅市场陷入了“千景一面”的同质化竞争,当游客厌倦了“打卡式旅游”的浅层体验,太仓以“情境重构者”的崭新姿态,给出了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答案——在没有围墙的“全域体验场”,通过打破景观与生活的物理边界,构建起情感共鸣的价值网络。
在电站村,锈蚀的火炮与松软的面包构成奇妙对话——军事体验馆里的战术课程余温未散,霍比特小屋的童话光影已悄然浮现。时空折叠的场景营造,本质上是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叙事的能力。太仓摒弃“博物馆式”的文物陈列逻辑,转而创造“可触摸的历史”——林场1974生态馆里飘散的木质清香,赛车中心引擎轰鸣中的速度记忆,都在诉说着比景观更深刻的故事。
区别于传统景区的“橱窗展示”,太仓深谙“体验经济”的真谛。阿尔卑斯雪场的造雪机不仅制造冰雪,更培育出37%的高复游率。香塘村的LINE主题民宿里,萌宠玩偶陪伴产生的情感依恋,让住宿转化为生活方式的延伸。数据显示,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用户黏性,远超单纯观光带来的流量红利。
当工业流水线成为研学课堂,当养生民宿变身社交空间,太仓演绎着“文旅+”的乘数效应。元气森林工厂里,生产线参观与定制饮料服务的结合,创造出“生产即消费”的新业态。沙溪古镇的青团制作体验,则让非遗传承融入当代生活场景。这种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通过需求重构实现价值再造。
体育旅游的勃兴尤为亮眼。独溇小海的“垂钓经济”与赛车中心的“肾上腺素经济”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健康中国”的微观注脚。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业态突破地理界限,将体验场景延伸至城市肌理——滨江步道上的晨跑者,社区球场里的业余联赛,都在无形中拓展着文旅空间的外延。
太仓的深层魅力,在于将娄东文化基因编码进现代生活场景。郑和公园的航海图腾与德国艺术展的当代语境形成跨时空对话,沙溪古镇的原住民烟火气与国际音乐节的律动节奏达成奇妙平衡。这种文化表达不是标本式的封存,而是通过“活态传承”实现代际传递。
站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太仓的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网红景点”,而在于能否构建独特的情感坐标系;成功的文旅融合不在于简单相加,而在于创造化学反应般的价值共生。当城市学会用情境讲述故事,用体验连接心灵,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独具魅力的发展新径。这或许正是“文旅深度融合”的要义所在——让文化滋养旅游,让旅游传播文明,最终实现从“诗与远方”到“心灵故乡”的升华。
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